中國環保產業潛在需求旺盛。在成長股的投資框架中,行業的潛在需求空間往往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給予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新興行業相對估值溢價,背后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對很多傳統行業潛在需求空間的預期并不樂觀。放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維度上看,受人口周期和城市化率等因素的制約,很多行業的潛在需求空間確實值得商榷。然而投資者不需要擔心中國環保產業的潛在需求空間,這是個潛在需求無比旺盛的朝陽產業。
行業潛在需求空間量的描述。理論上,一個國家環保產業的潛在需求空間往往是由工業生產和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總量與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關系決定的,而節能產業潛在的需求空間是由工業生產和經濟活動所消耗的能源總量與經濟生產總值的關系決定的。中國以全球7.2%的國土面積,6%的水資源量,承載了全球19%的人口規模,消耗了全球23.5%的化石能源,創造了全球15%的GDP。一般來講,我們習慣用單位國土面積的化石能源消耗量來估算環保產業的潛在需求量,而用單位GDP的化石能源消耗量來描述節能產業的潛在需求空間。
在單位國土面積化石能源消耗量和單位GDP化石能用消耗量的二維象限圖中,即便我們以全部國土面積計算,中國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單位國土面積化石能源消耗量和單位GDP化石能源消耗量“雙高”的國家。如果進一步落實到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這個比例關系則會變得異常緊張,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大有可為。
環境治理需求量越大,往往單位價格越高。不僅如此,對于大部分污染治理投資而言,其價格曲線的形狀往往呈U型,即當我們期望的污染排放標準達到一定程度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單位投資水平會往往出現明顯的上升。我們的生活常識和大量產業觀察的經驗都支持這一論斷:基于超濾膜技術的污水處理廠噸水投資普遍在2000-2500元,基于納濾的再生水廠噸水投資要增加到3000-3500元,而基于反滲透膜的海水淡化項目噸水投資會超過5000元以上。雖然眾多優秀的環保產業從業者已經做了大量工作試圖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改進來平緩價格曲線右端上行的速度,但我們依然要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事實:
在我們對環境治理需求量較大的同時,往往會伴隨更高的單位價格。環保產業投資額等于需求量*單位價格,這就是我們為什么堅信環保產業的空間巨大,潛力無限的核心邏輯。